今天下午14:00,在音乐楼352教室,我院刘畅老师举行了以 “我的创作,我的思考—浅谈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创作与分析”为题的公开课教学活动。党委书记刘永志、院长刘世虎、副院长王兵、张楠老师、王媛媛老师、于巧琳老师、罗丹阳老师、段妍老师等都参加了此次公开课活动。
课上,刘畅老师由浅入深,由独奏到二人、八人的合奏,再到小型的民乐队、大型的民族管弦乐团,分享了他自己创作的一些代表作品。

《静水流深》—古筝独奏曲
这部作品目前是金钟奖古筝组的规定曲目之一。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“静水流深,智者无言”(奔腾不息的河流,虽有汹涌的外表,但却没有深度,没有内涵;静静的潭水,虽看似柔弱,但却深不可测。 静,就是生命的完美;水,就是生命的本源;流,就是生命的体现;深,就是生命的蕴集。比喻人表面平凡无奇,但心中存有大智慧。)作品从开始三次对主题旋律进行展开;快板部分,右手是相对自由的织体,左手是模仿水面波纹涌动的织体,两个完全不同的织体相互交替,互相融合,生动形象、惟妙惟肖的描绘出水面微波荡漾的意境;尾声部分,运用了泛音与实音一同奏响的技巧,一虚一实,一远一近,层次感明显,营造出一种空灵飘渺的意境。此曲的调式更是将中国的五声调试与西洋调式(弗利几亚调式)完美的结合;借鉴日本筝的演奏技巧;和声进行在横向上加入许多平行五、八度,保持了中国五声音阶的进行,纵向上保持了西方和声进行的特点。
《七个瞬间的随想曲》—吉他和琵琶二重奏
这首作品创作于2014年,它是由七个完全不同格局、不同特色的乐章组成,这些乐章风格迥异、具有各自鲜明的个性与音乐形象,而且每个乐章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,可拿出来单独进行演奏。这首作品利用了吉他和琵琶乐器本身形态和音色的相似性,时而以吉他的和弦进行在低音处铺垫,衬托出琵琶灵动优美的主旋,时而二者像在对话般相互呼应。就这样,既体现出了二者的相似之处,又突显出各乐器本身音色的独特性,求同存异,完美地配合在了一起。
《面纱》—琵琶合奏
面纱,作为一种女性修饰自己装饰物,其寓意在于传达含羞带怯的隐喻之美。此曲由八把琵琶来进行合奏,用特殊的演奏技巧模仿了西域的乐器,运用拍击琵琶琴板的技巧来模仿新疆的手鼓。此曲的音阶是在自然大调的基础上降六级、二级,形成两个增二度,构成了俗称的阿拉伯音阶。作品运用了具有西域风格特征的音乐材料,全曲节奏动感、热情欢快、将听众带回神秘且悠远的西域世界中。
除了以上这些,刘畅老师还跟大家分享了他的作品《依我磬声》(吹打乐作品)、《期待》(琵琶和民族管弦乐队)、《斑斓》(中阮和西方管弦乐队)等。 公开课结束时刘畅老师说道,和西洋乐器比起来,中国民族乐器在发展及制作工艺上还不那么系统、完善,而且每件乐器都太具个性,难以以乐队的形式融合统一在一起,但当我走出国门,拿出自己创作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作品给老外听时,他们被我们中国的音乐深深吸引了。所以,我一直在寻找中西方音乐的中间点,更好地将他们融合起来。毕竟我们是中国人,坚持自己独有的声音!


(转自音乐学院微信公众号)
上一篇:音乐学院声乐、舞蹈青年教师汇报演出圆满成功
下一篇:史密斯教授受邀来我院指导